
全自動晶圓減薄機是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核心設備,其技術水平直接決定芯片性能與生產良率。國內該領域曆經二十餘年技術攻關,已逐步打破國際壟斷,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。
1、國內發展曆程
國內全自動晶圓減薄機研發始於 21 世紀初,早期以原理樣機研發為核心,逐步突破 8 英寸設備產業化技術。
近年來,隨著第三代半導體需求增長,實現 6-12 英寸全尺寸晶圓加工覆蓋,硬脆材料加工技術取得突破,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大幅提升,逐步從實驗室驗證走向規模化量產應用。
2、全自動晶圓減薄機核心差異
國際機型優勢集中在精度穩定性與特殊工藝,搭載邊緣強化技術,300mm 晶圓厚度公差控製在 2μm 級別,超薄晶圓碎片率極低,平均無故障時間(MTBF)超 1500 小時,但設備價格高、維護周期長。
國產機型以高性價比與適配性突圍,通過智能工藝庫實現多材料加工適配,12 英寸晶圓 TTV 控製可達 3μm 以內,接近國際先進水平,且維護響應更便捷。
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超長壽命主軸、超薄晶圓應力控製領域,國產機型在 50μm 以下超薄加工的設備穩定性仍需提升。
3、未來發展方向
行業將向“更薄、更準、更智能”方向演進,重點突破 300mm 晶圓 20μm 以下超薄加工技術,集成原位檢測與矽通孔對準功能。同時,核心部件自主化率需持續提高,像砂輪這種核心的耗材國內仍需潛心研發,集中突破,打破國際壟斷。









